2005.9 – 2011.6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
2001.9 – 2005.6 武汉大学,生物技术,本科
2005.9 – 2011.6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
2001.9 – 2005.6 武汉大学,生物技术,本科
2024.8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22.2 至今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究员
2017.7 - 2021.12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利亚研究所,研究科学家
2013.7 - 2017.7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利亚研究所,博士后
2012.3. - 2013.5 清华大学,博士后
2010.9-2012.3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进食行为对个体生存至关重要。高等动物的进食行为不再是单纯的饥饿感驱使的本能行为,而依赖于神经系统、生物个体以及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具体来讲,在神经系统的限制下,生物体的内在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了它吃什么、吃多少、间隔多久去吃等等。这些内在、外在因素既包括对饥饿、饱腹感的本能感知,也包括与食物关联的外界环境的感知调控,以及从过往进食行为中积攒起来的经验等等。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相对富裕的国家,大量品种丰富而可口的高热量食物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进食习惯,使我们的进食行为更多地受到内在生理状态之外的外界因素影响,常常造成基础代谢需求之外的过度进食。与食物关联的外界信息的过度感知逐步成为当代社会过度进食的主要诱因之一,进而导致肥胖或与肥胖关联的代谢类疾病。
综上所述,可塑性进食行为和我们当前的进食习惯紧密相关,研究其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对解决人类现实的各种进食问题、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组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且不限于以下问题:
1. 美味的食物或饮料如何激发大脑产生机体能量代谢需求之外的进食决定?编码的食物可口性信息决定进食量大小的神经机制是什么?食物的可口性信息如何参与进食相关的学习记忆从而决定个体的食物偏好?
2. 食物的奖赏性特性如何转移到相关联的外界信息,譬如食品广告和特殊的社交环境?这些与食物相关联的外界信息如何激发过量进食的产生?
3. 后天习得性进食行为哪些成分具有可逆性?其可逆性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是什么?
1. Gong R, Xu S, Hermundstad AM, Yu Y, Sternson SM. Hindbrain double-negative feedback mediates palatability-guided food and water consumption. Cell, 2020 September 17; 182, 1-17
2. Betley JN, Xu S, Cao ZFH, Gong R, Magnus CJ, Yu Y, Sternson SM. Neurons for hunger and thirst transmit a negative-valence teaching signal. Nature, 2015 May 14; 521(7551):180-185.
3. Gong R*, Ding C*, Hu J*, Lu Y, Liu F, Mann E, Xu F, Cohen MB, Luo M. Role for the Membrane Receptor Guanylyl Cyclase-C in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e Behavior. Science, 2011, 333, 1642-1646 (* equal contribution).